实验教学中心教师2003年以来发表的教改论文
编号 |
作者 |
题目 |
刊名 |
期卷页 |
1 |
欧阳津,申秀民, 赵云岭,蒋福宾, 黄元河,刘正平 |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性人才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8, 2, 79-80 |
2 |
刘正平 |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浅谈 |
化学通讯 |
2008,2,32-36 |
3 |
李奇,陈光巨, 黄元河 |
晶体学知识在材料化学课中的重要地位 |
高师理科学刊 |
2008, 28(1), 101-102 |
4 |
赵云岭,欧阳津, 申秀民,蒋福宾, 黄元河 |
“一体化、三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
实验室科学 |
2007, 6, 55-57 |
5 |
李奇,陈光巨, 黄元河 |
理科“材料化学”本科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
教育改革 |
2007, 22, 61-62 |
6 |
李奇,崔静霞, 陈光巨,黄元河 |
结构化学教学中分子模型的应用 |
中国科学教育 |
2007, 22, 35-36 |
7 |
胡久华,乔敏 |
例谈化学课堂上教学情景的创设 |
化学教育 |
2008, 5, 12-14 |
8 |
张宁,刘克文 |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靛蓝与生活 |
化学教育 |
2008, 4, 78-79 |
9 |
陈希,张博, 李海平,刘琼, 徐小燕,黄凤仙, 王明召 |
硼烷结构的电子计数规则 |
大学化学 |
2008, 4, 38-43 |
10 |
贺昌城 |
“高分子物理”教学中术语讲解方法的探讨 |
高分子通报 |
2008, 5, 57-60 |
11 |
刘克文 |
科学素养视野下的美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2008, 4, 27-29 |
12 |
田玉霞,王明召 |
高中化学与现代化学的一个结合点—化学方法制备纳米ZnO |
中国科教 创新导刊 |
2008, 9, 207-208 |
13 |
陈颖,王磊 |
高中化学新课程《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学科问题 |
化学教育 |
2008, 3, 13-15 |
14 |
张宁,刘克文 |
格氏试剂的发现 |
化学教育 |
2008, 2, 71-72 |
15 |
魏锐,宋万琚, 王磊 |
Fe3 + 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和配位平衡 |
化学教育 |
2008, 1, 69-72 |
16 |
王磊,齐红涛, 赵河林,王明召, |
高中化学选修模块教材《物质结构与性质》对学生认识发展的影响研究 |
化学教育 |
2008, 1, 16-19 |
17 |
叶孝轩,王明召 |
氧化型染发剂简介 |
化学教学 |
2008, 1, 52-54 |
18 |
王磊,宋万据, 陈颖 |
化学新课程高考方案的思考与建议 |
中国考试 |
2008,1, 55-60 |
19 |
田玉霞,刘克文 |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科学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
科学教育 |
2007,13(6), 14-15 |
20 |
王明召 |
遵循迁移规律探索“生物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7, 12, 24-26 |
21 |
胡久华,吴益平 |
例谈避免“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的科普化 |
化学教育 |
2007, 11, 20-21 |
22 |
叶孝轩,刘克文 |
“三明治”化合物—二茂铁 |
化学教育 |
2007, 9, 5-7 |
23 |
刘克文 |
当前科学教育几种主要价值取向评析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 27(8), 57- 59 |
24 |
张 博,王明召, 李海平,姬进进, 江雪清,王丽华, 冯小军 |
应用Flash 软件制作分子对称性内容演示动画课件的探索 |
中国现代教育 装备 |
2008, 6, 62-64 |
25 |
王明召,李海平,张 杰 胡昕芳,徐浩然 |
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在本科教学中的应用开发 |
中国现代教育 装备 |
2007, 11, 113-114 |
26 |
李世媛,王明召 |
为了高中新课标化学教材的实施—烟气除尘技术内容扩展 |
科技咨讯 |
2008, 16, 135-136 |
27 |
殷欢,王明召 |
高中新课标模块教材内容扩展—设计一篇高吸水性树脂内容阅读材料 |
中国科教创新 导刊 |
2008, 26, 82-83 |
28 |
王明召,朱文祥 |
“中级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 实践 |
中国大学教学 |
2008, 6, 19-21 |
29 |
王明召 |
高等无机化学课程改革浅试 |
高等理科教育 |
2008, S2, 出版中 |
30 |
冯小军,王明召, 朱文祥,王丽华, 鲁新玲 |
?配合物成键模型三维动画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08, 16, 155-156 |
31 |
蔡梅燕,王明召 |
高中化学催化燃烧教学扩展 |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08, 18, 35-36 |
32 |
李海平,王丽婷 王婷,魏妍波 姬进进,江雪清 张博,王明召 |
金属配合物与DNA的弱相互作用研究—一个新的本科综合实验 |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08, 8, 论文编号:0806039 |
33 |
王丽华,王明召 朱文祥,张博 冯小军,李海平 姬进进,江雪清 |
用3Ds Max软件开发晶体场理论演示动画课件 |
中国教育 信息化 |
2008, 19,85-87 |
34 |
冉莉楠,邢国文,申秀民,魏遵锋,文永奇,何立新,叶蕴华 |
推荐一个综合化学教学实验——酰胺键缩合试剂DEPBT的合成 |
大学化学 |
2007, 3, 41-43 |
35 |
李奇,陈光巨, 黄元河 |
理科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 |
理工高教研究 |
2006, 25(5), 109-110 |
36 |
李奇,罗茜, 段丽娜 |
全新的物理化学实验指导方式 |
高师理科学刊 |
2006, 26(4), 101-104 |
37 |
李奇,陈光巨, 黄元河 |
“结构化学”课程体系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实践 |
宁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8, 200-202 |
38 |
魏锐,王磊, 刘强,范林, 宋万琚,刘秀丰, 赵玉伟 |
含铁物质中铁元素含量的测定—基于传感技术的实验设计 |
化学教育 |
2006, 7, 50-54 |
39 |
胡久华,支瑶, 陈欣 |
采用不同教学处理进行盐类水解教学的案例研究 |
化学教育 |
2006, 12, 23-25 |
40 |
王磊,毕华林 |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释疑 |
化学教育 |
2003, 1, 9-13 |
41 |
刘强,王磊 |
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微型实验 |
化学教学 |
2003, 11, 28-31 |
42 |
刘强,王磊 |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 |
化学教育 |
2003, 9, 37-38 |
43 |
刘强,王磊, 张小平,宋万琚 |
适合高中师生研究乙烯和乙炔的制取与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
化学教育 |
2004, 12, 47-49 |
44 |
胡久华,王磊 |
科学教学模式新探-基于探究的建构式教学 |
教育科学研究 |
2005, 4, 56 |
45 |
王磊,李慧珍, 徐萍,吴卫东, 胡久华,李世瑜 |
初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教学与多样化评价策略的实施研究 |
化学教育 |
2004, 11, 14-18 |
46 |
王磊,刘强, 张小平,鲁礼林 |
试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中的实验体系 |
化学教育 |
2004, 9, 9-12 |
47 |
刘强,王磊, 张小平 |
适合学生探究氯气性质的微型实验装置 |
化学教育 |
2004, 5, 54-56 |
48 |
魏锐,王磊 |
利用Maple进行化学建模 |
化学教学 |
2005, 10, 40-42 |
49 |
胡久华,王磊, 刘宇红 |
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初探—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 |
化学教育 |
2005, 9, 24-27 |
50 |
王磊 |
“新世纪”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特点及实施情况简介 |
化学教育 |
2005, 3, 13-17 |
51 |
王磊,范晓琼, 宋万琚,王卫平, 刘沂珍 |
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 |
化学教育 |
2005, 1, 17-20 |
52 |
王磊,陈光巨 |
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山东科技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总体特点介绍 |
《化学教育》增刊“理解和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专刊 |
2005, 5, 48-52 |
53 |
陈颖,王磊 |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第一课时 碳原子的成键方式 |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
2005,4 |
54 |
胡久华 |
大学本科“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策略探讨 |
化学教育 |
2006, 9, 36-38 |
55 |
张宁,王明召 |
酚类抗氧化剂知识引入高中化学—设计一段配合新教材的阅读材料 |
化学教育 |
2006, 9, 21-23 |
56 |
王磊,陈光巨, 赵河林,齐红涛 |
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编写思路和特点 |
化学教育 |
2006, 8, 13-15 |
57 |
胡久华 |
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理解的教学设计 |
中国教育学刊 |
2006, 9, 52 |
58 |
胡久华 |
采用不同教学处理方式进行“原电池及其应用” 教学的案例研究 |
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
2006, 4 |
59 |
李奇,陈光巨, 黄元河 |
理科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建设与改革 |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
2006, 67-69 |
60 |
刘正平 |
培养掌握五大化学基础课化学类人才的成功模式 |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论坛论文集 |
2006, 70-71 |
61 |
马思渝,黄元河 |
计算化学实验课程实践与思考 |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
2006, 546-548 |
62 |
申秀民,欧阳津 |
“化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设置及开发式教学的探讨与实践 |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
2006, 549-551 |
63 |
胡久华 |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 的主要教学策略 |
化学教学 |
2007, 2, 29-31 |
64 |
马培海,郝强, 刘航,李红霞, 申秀民,王艳 |
多种软件整合在制作化学实验CAI课件中的应用 |
化学教育 |
2007, 8, 62-64 |
65 |
魏锐,包明, 王磊等 |
利用pH传感器研究中和反应过程中pH的突变 |
化学教育 |
2007, 4, 59-61 |
66 |
赵方,王明召 |
污水治理与白色污染治理 新技术―超临界水技术 |
化学教育 |
2007, 6, 26-28 |
67 |
陈欣,王明召 |
高中有机化学教学中引入 乳酸相关知识的三段式教学设计 |
化学教育 |
2007,10, 21-22 |
68 |
张宁,王明召 |
模板反应及其在含氮大环 配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
化学教育 |
2008,7 8-12, |
69 |
杨钊,王明召 |
海水淡化知识进课堂 ―现代化学与中学化学的结合 |
化学教育 |
2008,3 1-2 |
70 |
贾志谦 |
精细化学品化学课程改革和实践 |
高等理科教育 |
2008,3, 134-136 |
71 |
贾志谦 |
介绍一个化学工程与分析化学相 结合的综合化学实验—超滤回收聚乙二醇的研究 |
大学化学 |
2007,22 (5),33-35 |
72 |
刘玲玲,董素静, 任奋兰,刘克文 |
美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个案研究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6, 9, 317-328 |
73 |
陈彦芬,刘克文, 刘敬华 |
英国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个案研究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6,9,329-340 |
74 |
刘克文,刘玲玲, 董素静,杨琦 |
印度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研究 |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论文集 |
2006,9,379-390 |
75 |
贺昌城 |
聚合物成型加工微型实验—PVC棒的挤出成型和测试表征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2008,24 (4) 155-158 |
76 |
王卓,王明召 |
化工新材料——沸石 |
化学教育 |
2007(已接收) |
77 |
王明召,张宁 |
两本中级无机化学教材的比较 |
高等理科教育 |
2007,4, 129-132 |
78 |
邓玉华,尹冬冬 |
西部校园网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调查及实践 |
化学教育 |
2003, 2, 29-30 |
79 |
李小焕,胡冬雪, 尹冬冬 |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化学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
《化学教育》增刊 |
2005, 102-103 |
80 |
邓玉华,尹冬冬 |
高中化学教学应用网络资源的案例及反思 |
化学教育 |
2005, 6, 45-47 |
81 |
尹冬冬,曾应超, 李鹏 |
对室内空气污染的探讨 |
化学教育 |
2004, 10, 1-2 |
82 |
富瑶,云东, 尹冬冬 |
食品营养强化剂牛磺酸 |
化学教育 |
2006,10,1-2 |
83 |
刘迎春,许妙琼, 朱文祥 |
医疗诊断新技术——磁共振成像术 |
化学教育 |
2005, 5, 4-7 |
84 |
朱文祥,裴毅 |
让我们给“物质的量”命个名 |
化学教育 |
2003, 6, 35 |
85 |
胡久华,李阳 |
高中生化学科学素养测查的初步探索 |
化学教育 |
2007, 7, 28-31 |
86 |
胡久华 |
不同教学处理对高中生建构化学概念认识的影响研究 |
中国教育学刊 |
2007, (印刷中) |
87 |
刘克文 |
从生活世界到科学世界—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范式的重要转型 |
化学教育 |
2007, 5, 8-10 |
88 |
刘克文 |
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
教育研究 |
2007, 6, 43-47 |
89 |
孟青蕊,魏锐, 王磊 |
基于传感技术的科学实验设计 |
信息技术教育 |
2007, 59,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