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孙根班教授团队:电子供体-受体激活Fe, Cu双原子位点抗芬顿效应以提升ORR稳定性

发布时间: 2025-03-20  浏览次数:

氧还原反应(ORR)是燃料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的核心反应过程,但其缓慢的动力学特性严重制约了能量转换效率。近年来,铁--碳(Fe-N-C)材料因具有高原子利用率、低成本及可调的电子结构,成为最具潜力的非贵金属ORR催化剂候选者。然而,Fe-N-C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严峻挑战:Fe活性位点在碱性环境中易发生溶解和氧化,且ORR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氢(HO)会通过电化学芬顿反应(Fe² + HO → Fe³ + ·OH + OH)生成高活性羟基自由基(·OH),加速Fe位点脱落和催化剂失活,严重损害材料耐久性。因此,4e-ORR过程中HO的持续积累是导致Fe-N-C性能衰退的关键瓶颈。

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孙根班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CuN5单原子纳米酶(SAzyme)辅助的Fe-N5催化剂,通过铜-双原子位点协同作用显著提升ORR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A-Fe-N5在碱性电解中展现出优异的ORR活性,其半波电位(E1/2)和扩散极限电流密度Jk与商业Pt/C相当。如图1所示,通过DFT计算揭示了Cu-N5单原子纳米酶对Fe单原子催化剂体系的协同优化机制:(1Cu作为电子供体通过碳骨架提升Fe位点电子密度,优化ORR中间体吸附能垒,从而提高ORR催化活性;(2Cu-N5位点作为类过氧化氢酶优先分解HO,有效抑制Fe引发的芬顿反应,进一步提高ORR催化稳定性如图2所示,通过配体-介导法成功合成Fe/Cu双原子催化剂,通过EXAFS拟合确认Cu-N5Fe-N5的配位构型,最终确定Fe-N5/Cu-N5双原子位点。如图3所示,优化后的SA-Fe-N5在碱性电解质中中达到0.89 Vvs. RHE)的半波电位,其性能超越传统商用Pt/CFe-N5。关键创新在于引入Cu位点有效抑制Fe位点的类芬顿效应,使羟基自由基(·OH)生成量降低。电化学稳定性结果表明,SA-Fe-N5催化剂经10000次循环后半波电位衰减仅7.2 mV,显著优于Fe-N34 mV)。作为锌-空气电池阴极催化剂,SA-Fe-N5实现了217.8 mW cm-²的峰值功率密度和808.7 mAh g-1的比容量,在10 mA cm²稳定循环110小时,展现其商业化应用潜力。本研究将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相结合,为进一步设计高耐久、低成本ORR电催化剂提供了创新策略和新的视角。


1 催化位点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 SA-Fe-N5催化剂形貌结构表征



3 SA-Fe-N5电化学ORR性能测试

该项工作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孙根班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孙泽民副教授、林柳副教授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后蒋皓珉为第一作者。论文相关信息如下Jiang, H.; He, J.; Zhou, S.; Yuan, M.; Lin, L.; Sun, Z.; Sun, G. Electron Donor-Acceptor Activated Anti-Fenton Property for the Ultradurable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CS Nano 2025, 10.1021/acsnano.5c00085.


 
版权所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通信地址:北京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875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