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刘琦,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2023-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曾获得唐仲英德育奖学金、京师一等奖学金,五次获评一等奖励性助学金;曾任化学学院团委实践部部长,任职期间获得优秀干事、优秀部长;现任化学学院2022级年级长;主持、参与市级本基项目获评校级优秀结项。
春光正灿,正是人间好时节,我也有幸在这个春日里采访到了刘琦师姐,听她将自己于化学路上漫漫跋涉讲来,助梦前行。
化学是一门浪漫的学科
于刘琦而言,化学在高中就极富魅力,从《美丽化学》中翻涌的钴蓝沉淀,到蝶翼般生长的结晶,都让她对化学心生向往,对化学有了更多探索的欲望。
在大学,刘琦终于得以亲手操作实验,加入不同离子,配合物的颜色各有千秋;胶体金实验的摇晃,试管像装下了彩虹……亲身体验下,化学走出课本和公式,在实验尝试与观察中真正成为了自己心底的悸动。想来,正是这样的浪漫使化学成为了她可持续发展的热爱。

实验剪影
科研迢迢,人生漫漫
刘琦在科研中也曾遇到了一些困难,积攒了不少经验。她总结出的经验是“三头并进”:一是勤于请教,作为科研新手,要把自己定位成“移动提问机”,多向指导老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请教经验,也可以常借助网络,看看其他人有没有过相似经历,以及他们的解决办法;二是多看文献,丰富自己的基础知识,提升自己的科研素养;三是用数据软件等详细记录每次失败的具体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方法。“我最大的感悟是:科研不是等灵光一现,而是要把‘试错’变成‘试对’的系统工程。”刘琦这样说。
于化学长路的探索中,刘琦也不断改变与成长着。她认为,系统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对日后的人生尤为重要。例如在科研项目中,刘琦通过设计多组实验优化深紫外倍频晶体的合成条件,学会了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控变量,并通过逻辑推理和实验验证逐步逼近目标。这种系统性思维不仅适用于科研,更能在生活中助人理性分析问题、制定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需要思考和实践。化学实验要精准无误、客观真实,严谨的态度能让人在生活中更注重事实依据,避免盲目决策。同时,科研中对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让人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这样的思考会让问题的解决更为顺利。化学的实践不会一帆风顺,保持“动态平衡”就很有必要,既追求实验数据的毫厘严谨,也接纳学习过程中的波动与试错。如此,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会有一个好的答案。


科研进行时
分层管理,平衡自身
学习、科研、学生工作、社会实践……面对重重考验,刘琦有自己的应对方法。她提到,要对时间进行分层管理,对任务进行分类,再逐步安排、专注处理,高价值任务在无干扰的大块时间中进行,碎片时间则用来处理杂务,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此外,刘琦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是“不把学习科研与学工实践当成对立面,而是让它们成为互相推动的伙伴”,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她也分享了自己的“两轮学习法”以供参考,第一轮,在每学完一章后系统地研读课本,PPT,对所有知识进行覆盖式总结,记录在笔记本上;第二轮,针对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对它们进行框架化的深化回顾,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
与此同时,心理上的平衡同样需要注意,在遇到压力或低谷期时,刘琦会选择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一个休息缓冲的机会,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再重整旗鼓,开启新的一天。


刘琦与朋友的合照
持之以恒,互勉共进
谈到给新生们的建议时,刘琦说道,“大学更多需要自学,改变的学习环境也要有相应的适应方法”。她的建议是多寻找“学习搭子”、多提问。学习搭子的存在可以让学习可视化,也让彼此不解的问题得到解答;向身边老师同学求教也不要羞耻,要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提有效问。刘琦还强调了坚持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背单词练口语,也可以积土成山。
与此同时,刘琦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们多参加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在课本外学技能,扩大社交圈,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刘琦参加社会实践及学生工作照片
樱花将灿,雾尽风暖,愿刘琦在浪漫的化学路上追风赶月,邂逅更多风景;也愿大家能够收获经验,于自己的人生中雾散云开,找到心之所向!